【#尋幽探秘:超過170年歷史的香港墳場】

位於跑馬地的香港墳場,於1845年正式啟用,至今已有超過170年的歷史。促成此墳場建成的原因,是由於當時有不少遠赴到港參與鴉片戰爭的英軍,因無法適應炎熱潮濕的天氣,而患上熱症;再加上部分英軍居住在跑馬地,惟該地一帶蚊患嚴重,以致瘧疾猖獗。兩項因素導致在港英軍死亡率十分高,故當時港府必須盡快安排埋葬他們。鑑於跑馬地不適宜居住,於是便於該地開闢為墳場。

由於香港墳場初時主要安葬洋人,所以此墳場又俗稱「紅毛墳場」。除了在港英軍,香港墳場更葬有政府官員及傳教士,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非軍人歐洲人墳場。而除了歐籍人士之外,香港墳場還安葬了165名華人、400多名日本人和大約100名俄羅斯人。他們的墳墓正正印證了香港過去的歷史。

香港開埠後,有不少華人來港打工。他們一開始主要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到後來因發生紅兵之亂、鴉片戰爭等災禍,內地商人紛給來港避亂,然後繼續留港經商。在港華人日益增多,再加上政府因衛生問題開始規控香港華人的殯葬方式,香港墳場便成為他們死後的葬身之處。

而埋於土下的日本人極少為軍人,多為海員、商人、店員,及娼妓女子。追溯歷史,於明治初年,日本撤銷了國民渡航海外禁令,繼而與西方國家頻繁交往。後來於1902年簽定《英日同盟》後,開始有日本人來港經商。而其中有大部分的,是來港從事娼妓工作。由於這些妓女多出生於貧困地區,被人販賣出國賣淫,因而死後無法魂歸故鄉,只能安葬於此,可見這些日本人的墳墓能反映當時日本人在港的活動及居港歷史。

另外,那些長眠於此的俄羅斯人,大多數都是當時逃避俄羅斯共產政權而逃亡至香港的難民,從此客居他鄉,與世長辭後香港墳場便成了他們的歸宿。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