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風格

近來傳出政府將斥10億重建梅窩碼頭巴士站,令到梅窩碼頭郵筒的存亡引起不少闔注。梅窩碼頭前的郵筒上面鑄有代表伊利沙伯二世的「ERII」標記。在1997年前,最常見的郵筒就是「ERII」郵筒。ER代表著E

繼續閱讀
漫遊土瓜灣,相信率先映入眼簾的並不是浩浩蕩蕩的十三街唐樓群,而是為數不多的工業風地標——中華煤氣有限公司煤氣鼓。

繼續閱讀
清朝光緒年間,畫家吳友如曾繪畫柏架山吊車,並將之命名為「銅鑼飛棧」。柏架山吊車,並非位於銅鑼灣,而是在鰂魚涌。它的起點在祐民街,終點則是山上的大風坳。整個系統是雙向行駛,有2架吊車,每架吊車可坐6人。

繼續閱讀
柏架山軍事爐灶是在82年前二次大戰時,由港英政府設立的公共飯堂。早在1938年10月日軍攻佔了廣州,港英政府就認為香港需要為抗戰作好準備,故此就在1940年設立了糧食統制處監控糧食價格和儲備。翌年,香

繼續閱讀
文武廟與其他傳統寺廟建築一樣,均採用青磚、磚瓦、木材、塊石等建築材料建成。廟宇很多的部分,例如柱、樑和楹聯等,均採用了石材。香港天氣潮濕,石材會比木材更耐用,而且建廟時得到社會廣泛支持,特別是華商經濟

繼續閱讀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始建於1847年,至今已有176年的歷史。早在1908年開始,文武廟由東華醫院管理,並於2010年11月12日列為法定古蹟。

繼續閱讀
位於香港大嶼山梅窩涌口橋頭村,有一座與周邊現代建築格格不入的「城堡」屹立於此,這個建築群正正就是梅窩的「城堡」——袁氏大屋。

繼續閱讀
位於旺角塘尾道和荔枝角道交界,今時今日正是經活化後而設立的中醫藥保健中心,但在此之前這座昔日的一等一豪宅卻是命途多舛,陣陣涼茶的飄香彷彿都為行人訴說著這座建築苦盡甘來的故事。

繼續閱讀
具過百年歷史、生產甘和茶的老字號源吉林面臨巨變,據源吉林第七代傳人源樂明稱,去年底逾半股東同意出售位於上環蘇杭街的三層唐樓老鋪。拍賣或已成定局,使用二十八種藥材熬製、維持「九蒸九曬」的傳統的「甘和茶」

繼續閱讀
在沙頭角荔枝窩小瀛學校旁邊有一座廟宇,約1900年左右建成,以協天宮為主廟,供奉協天大帝(即關帝);鶴山寺為附屬廟宇,供奉觀音菩薩,這𥚃亦是慶春約七條村共用的廟宇,慶春約每十年的打醮都會在這𥚃進行,七

繼續閱讀
小瀛學校於1927年落成,後來於毗鄰擴建校舍。因曾姓祖先來自山東瀛洲,所以學校取名為「小瀛」。

繼續閱讀
既為客家圍村,荔枝窩的環境布局都與風水息息相關。荔枝窩背靠山、前望海,代表背後有所依靠,水則為財。而這樣的布局同樣可以體現民間智慧,後山作為天然屏障,保護村落抵擋強風,村前的河流及溪流亦可供水源作日常

繼續閱讀
在新界東北處,有一條沿海而建、三面環山的客家圍村,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名為荔枝窩。故名思義,荔枝窩曾植滿荔枝樹,但耐人尋味的是有說建村命名後荔枝樹卻生長不成,逐漸絕收,至今已難尋荔枝樹的蹤影。

繼續閱讀
杜格拉斯堡仍是香港的一座活城堡,約於1861年由蘇格蘭商人杜格拉斯.林柏建成,作為其公司總部及寓所之用,其後由法國外方傳道會購入,改為納匝肋修院,1956年起至今為香港大學的男生宿舍。雖然入住的莘莘學

繼續閱讀
相傳約在1985年,義莊裏有管理員聽到有四具棺木傳出「砰砰砰」的怪聲,似是有人在棺木裏蹬腳踏踩木板發出的聲音,管理員們都見怪不怪。據傳聞所指,上報管理層後,有管理層表示問題不是他們能力範圍所能處理。因

繼續閱讀
東華義莊整個建築群大概劃分成七個區域。義莊在百多年期間不斷擴建,因此莊園的建築物包括各間莊房、大堂、牌坊等等都各具各種不同建築風格的特色,當中包含有本土鄉村建築、二十世紀初殖民地建築、與及傳統中式牌樓

繼續閱讀
位於薄扶林大口環的東華義莊,原名稱「牛房義莊」,於1875年由文武廟捐資,在香港島西區堅尼地城牛房附近興建,以便利同胞寄厝靈骸。其後文武廟將義莊交由東華醫院管理,並於1899年遷往薄扶林大口環現址,正

繼續閱讀
雖然跑馬地馬場大火已經過去了一世紀,直至現在香港賽馬會及東華三院每年清明節仍會派員前往拜祭,願逝者永遠安息。

繼續閱讀
在大球場的後山上,有一座「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為的是安葬在1918年的跑馬地大火中不幸離世的六百多名罹難者,並建立「馬棚先難友紀念碑」作為紀念。紀念碑現時被列為法定古蹟,雖然地處偏僻,很少人到

繼續閱讀
現時「薄鳧林牧場」的歷史建築前身是舊牛奶公司牧場經理的住所,原名「寶馬」(Braemar)。建築範圍包括主樓、傭工宿舍及車庫。而建築特色之處就是其歐陸的建築風格,藍白色調建築物充滿著復古特色。

繼續閱讀
你知道嗎?香港也曾經擁有香港自家生產牛奶的牧場,在百多年前創立,那就是牛奶公司的前身——薄鳧林牧場。

繼續閱讀
位於香港島北角英皇道423號僑輝大廈,是香港少數現存的大型粵劇表演場地,那就是香港粵劇殿堂——新光戲院。

繼續閱讀
相傳二次大戰時日本皇軍以索罟灣為軍港,其中有如「神風敢死隊」的特別攻擊隊挖掘山洞用來匿藏裝滿炸藥的快艇,伺機進行自殺式襲擊之用,故名「神風洞」。

繼續閱讀
在賽西湖水塘公園沿著彎曲的小徑走走,看著山坡上一片枝葉濃密,綠草如茵,愜意非常。而在公園𥚃面,竟可找到已超過百年的歷史文物,見証了賽西湖水塘的歷史。

繼續閱讀
從梅窩街市出發,走15分鐘便到文武廟。經過文武廟之後,沿著瀑布方向便會去到神秘的洞口,那就是有著百年歷史的銀礦洞。

繼續閱讀
香港新界北區粉嶺的粉嶺圍作為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古老圍村,具有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不少具歷史意義及價值的部分依然保存了下來。

繼續閱讀
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的粉嶺圍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的古老圍村,由新界五大家族之一彭氏家族興建,並建於明朝萬曆年1573年至1620年間。風水魚塘、古炮以及建築佈局為其聞名特色。粉嶺圍範圍包括正圍、北圍和南

繼續閱讀
坐落大嶼山鄉郊之間,在梅窩白銀鄉,有一座四百年歷史的文武廟,那是香港最早建立、最古老的文武廟,較香港開埠初期設立的上環文武廟還早了二百多年。

繼續閱讀
保良局中座大樓建於1932年,由奇勒及姚得中則師樓設計,姚得中當時兼為保良局總理。大樓呈現兩種風格,分別為新古典主義以及裝飾藝術主義風格,內部更有著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築特色,中西美學完美融合。

繼續閱讀
位於銅鑼灣的保良局中座大樓建於1932年,屬新古典主義風格,但內部卻是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築特色,處處有亮點,同樣是「星光熠熠」。

繼續閱讀

前九龍英童學校是維多利亞時代建築,由巴馬丹拿建築(Palmer & Turner)設計,校舍主要由紅磚建成。

繼續閱讀
現時位於赤柱的美利樓由中環搬移過來後,仍可見建築保留有其維多利亞時期色彩,是現存此類建築物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美利樓原本所獲的一級歷史建築評級,於遷移後被降至不予評級。

繼續閱讀
美利樓,1844年建於中環花園道與金鐘道交界,即現今中銀大廈的所在位置。大樓屬於美利兵房的一部分,以當時軍械局長美利爵士之名命名,用作駐港英軍的軍營。

繼續閱讀

北區理民府始建於1907年,比舊大埔警署稍晚幾年,均是英國租借新界後為了管治新界所建立的政府建築,建築特色方面,兩座殖民地建築都有著相似的結構。

繼續閱讀
上期就為大家介紹了活化成綠匯學苑的舊大埔警署,而同樣在運頭角之內,亦有一座被活化的殖民地時期建築,這座建築名為北區理民府。

繼續閱讀
西港城以花崗石及紅磚砌成,閣樓的外牆飾有帶狀磚飾,建築師以石塊不同的顏色及紋理形成豐富的色調。建築的結構均反映出當時出色的建築技巧,令西港城更添一份典雅氣息。

繼續閱讀
西港城前身是舊上環街市北座,原址實為海事署(海關前身)舊址。只為當年海事署地方不足,未能應付繁瑣的船政管理,便遷往中環新填地區,而該處則拆卸改建成為上環街市北座。

繼續閱讀
樓高三層的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屬愛德華時期的新古典風格建築。大樓主要由花崗石和紅磚建成。其實新古典風格建築自18世紀中期已開始流行,該風格之建築主要受希臘以及羅馬古典風格啟發。

繼續閱讀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位於中環砲台里,早於1842年,首任港督砵甸乍命人於美利軍營旁的小山崗興建一座永久官邸以及陸上辦事處。在1917年改建工程完工後,便成了與現今外型相若的建築。

繼續閱讀
在舊牛奶公司搬遷後的七年後,藝穗會創辦人謝俊興租借該地一個月以舉辦藝穗節。而活動結束後,政府並沒計劃收回該建築,於是藝穗會便一直租用該場地至今。

繼續閱讀
1892年,舊牛奶公司倉庫落成。經過近百年的服務,牛奶公司於1982年遷出,而香港外國記者會於同年進駐北翼。

繼續閱讀
舊牛奶公司倉庫是一座四坡屋頂建築物,除採用愛德華式建築風格外,我們更可見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例如建築的圓形窗戶和飛簷等。

繼續閱讀
談起香港早期發展,牛奶公司在當時絕對佔一重要席位。而位於中環下亞厘畢道2 號的舊牛奶公司倉庫對香港歷史更是重要標誌。

繼續閱讀
上篇就和大家提及到位於上環細菌學檢驗所的前世今日,而這座優雅的紅磚建築上,既有荷蘭式山牆、古典立柱、中式簷瓦,數種不同的建築風格匯聚起來,構成這座愛德華時期中西合璧的細菌學檢驗所。

繼續閱讀
「甘棠第」光從外部看就足以感受到二十世紀初豪宅的華麗和氣派,這所混合了數種西方古典風格的建築,內部的裝飾和設計絕對稱得是上當年首屈一指的豪宅,接下來就帶大家一覽「甘棠第」的內部。

繼續閱讀
「甘棠第」作為首座華人在太平山上所建的府第,無論是設計還是建築材料上都有不少過人之處,充滿展現了當代初豪宅的氣派和典雅。這座愛德華時期的紅磚建築,混合了數種西方古典建築風格,雍容華貴且極具時代的特色。

繼續閱讀
林邊屋,位於大潭郊野公園附近,大家沿著柏架山道自然徑走至山腰位置,便會找到隱藏於林陰深處、有近百年的建築——「紅磚屋」。

繼續閱讀
續上回,除了蒙高瑪莉樓外,香港公園範圍外還有另一幢軍事建築—羅拔時樓(Roberts Block)。羅拔時樓位於堅尼地道42A,大約建於二十世紀初期,最初名為Married Quarters ‘E’

繼續閱讀
除了近日介紹位於香港公園內的幾幢軍事建築物外,位於香港公園範圍外都有數幢極具歷史價值的軍事建築,其中包括位於堅尼地道42B的蒙高瑪莉樓(Montgomery Block),大約建於二十世紀初期,有著濃

繼續閱讀
香港公園內還有一座屬舊域多利兵房的建築物,就是華褔樓(Wavell Block)。華福樓最初名為 Warrant Officers’ Quarters 3 and 4,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紀

繼續閱讀
在香港公園裡沿斜坡向上走,一棟英式建築隨即映入眼中。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整棟共高六層,建築依山而建,由四座樓宇以四個階級組成一座,以配合陡斜的地勢。

繼續閱讀

聖保羅堂揉合了哥德復興式和新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其正面可見的荷蘭式山牆(山牆意指由呈人字形屋頂所構成的牆壁)正是巴洛克風格之一。

繼續閱讀
「甘棠第」光從外部看就足以感受到二十世紀初豪宅的華麗和氣派,這所混合了數種西方古典風格的建築,內部的裝飾和設計絕對稱得是上當年首屈一指的豪宅,接下來就帶大家一覽「甘棠第」的內部。

繼續閱讀
「甘棠第」作為首座華人在太平山上所建的府第,無論是設計還是建築材料上都有不少過人之處,充滿展現了當代初豪宅的氣派和典雅。這座愛德華時期的紅磚建築,混合了數種西方古典建築風格,雍容華貴且極具時代的特色。

繼續閱讀

要知道伯大尼為一修院,前身更是一所供海外傳教士休養的療養院,自然就有教會在背後支援,到底這座百年的法定古蹟最初是出於何種原因而被建立,「巴黎外方傳教會」又是何方神聖呢?

繼續閱讀
經歷過殖民地時期,香港有為數不少的教堂保留下來,但數到以新歌德式建築風格建成的教堂,香港就只有位於薄扶林村的伯大尼修院。到底新歌德式的建築有何特色,又是如何辨別,接下來阿蹟就為大家一一拆解。

繼續閱讀
在浪漫淒美的電影《星願》中,就以這樣一座的西式建築作為拍攝的場景,亦是洋蔥頭和秋男相遇相愛的地方。電影之中,伯大尼是一所醫院,而現實這個地方就曾經是數千名異國傳教士靜養的地方。

繼續閱讀

香港新界北區粉嶺的粉嶺圍作為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古老圍村,具有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不少具歷史意義及價值的部分依然保存了下來。

繼續閱讀
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的粉嶺圍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的古老圍村,由新界五大家族之一彭氏家族興建,並建於明朝萬曆年1573年至1620年間。風水魚塘、古炮以及建築佈局為其聞名特色。粉嶺圍範圍包括正圍、北圍和南

繼續閱讀
作為「五圍六村」之一的麻笏圍,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約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門上的紅砂岩石額刻有「欝(同『鬱』)蔥」二字,意指草木生長茂盛之地,亦證明麻笏圍曾經被稱為欝蔥圍。

繼續閱讀
老圍之所以「老」,多多少少透露出老圍是龍躍頭中最早建立的圍村。雖然創建日期已不可考,但相傳已有七百年歷史。

繼續閱讀
繼續沿文物徑走,便會來到東閣圍。東閣圍建於明代初期,由由鄧氏十三世祖鄧龍崗所建,至今已有約五百多年歷史,因位處龍躍頭東面而得而命名。

繼續閱讀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橫洲三村因第一期公屋發展而於上年年中開始陸續清拆,當中包括了永寧村。而在龍躍頭文物徑中,原來亦有另一個「永寧村」的存在,至今約有三百年歷史,據說是旁邊永寧圍的分支。

繼續閱讀
由小村坑向沙頭角公路方向走,經過梧桐河,便來到了覲龍圍。完整的高聳麻石圍牆,自然吸引著大家的目光。十四世紀的時候,龍躍頭鄧族移居至粉嶺現址,在此建村定居。而覲龍圍,即「新圍」,便是粉嶺龍躍頭「五圍六村

繼續閱讀
位於荃灣古屋里的「三棟屋」早於1786年建立,原身只是一座三進口的房舍。之所以會以「三棟屋」命名,原來是因為「棟」是解作主樑,而當時構成「三棟屋」的就是三條棟樑,因而得名。

繼續閱讀
香港有不少傳統的圍村,大多都集中在元朗、粉嶺一帶,而位於荃灣西樓角古屋里,就有一座具二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客家圍村,正是三棟屋。

繼續閱讀
繼續和大家走訪屏山文物徑,參觀過達德公所以及聚星樓之後,沿文物徑前行想必就會走到一座巨型圍門之前,儘管是位於文物徑之上,但卻不對外開放。這條正是屏山文物徑沿線唯一圍村——上璋圍。

繼續閱讀
泰康圍位於錦田公路側錦田街市後方,跟吉慶圍同樣於明憲宗成化年間、由鄧氏原居民興建,亦是由普通一條鄉村演變成圍村。泰康圍的主道走到盡頭便是神廳「慶福堂」,而門樓後來於1986年曾進行重修,上方有一塊以小

繼續閱讀
除了眾聖宮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物之外,永隆圍還有一座建築物被列入三級歷史建築物,它便是耕心堂。耕心堂位於圍村對面的一條小路內,是於1880年代由鄧耕心所興建的鄧氏私塾,即是以傳統的「卜卜齋」形式教學。

繼續閱讀
相信如果大家曾窺探一下永隆圍的圍門,都一定會留意到,圍門處保存有不少功名牌匾。那些功名牌匾不一定屬永隆圍的居民,但中舉之人皆為鄧氏族人。

繼續閱讀
介紹完吉慶圍後,接下來尋蹤覓蹟繼續帶大家到訪位於附近的永隆圍。永隆圍由新界原居民鄧洪儀的孫兒鄧紹舉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建成。跟吉慶圍一樣,圍牆亦是後來康熙年間因盜寇猖獗,由鄧瑞長與鄧國

繼續閱讀
每逢提起吉慶圍,相信最廣為人知的定必是鐵門事件。1899年4月,英政府初接管新界時,錦田村民不知道清政府與英國訂有租借條約,不甘被英政府佔據、怕失去家園,而據守吉慶圍。吉慶圍之村民最後關閉鐵門,以圍牆

繼續閱讀
上回提到吉慶圍的古老圍牆,今天就說一下裡面的結構和建築特色。

繼續閱讀
香港,一個現代化、摩天大廈林立的石屎森林,似乎就只有一種繁囂之感。但走進新界的圍村群,頓時就有種古意盎然的感覺了。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香港的圍村。要考究具歷史價值的古圍,位於錦田的「吉慶圍」必定上榜。

繼續閱讀

乍眼看,北河街58號好像沒有什麼特別,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甚至會被忽略。但其實它默默地訴說著香港的戰前歷史。

繼續閱讀
位於彌敦道190號的是一座戰前唐樓,至今至少有80年歷史。走在彌敦道和柯士甸道的十字路口等過馬路時,相信也不難留意到它的存在。

繼續閱讀
位於正街交界有一座戰前唐樓。不但如此,它更是香港碩果僅存的直角轉角唐樓。建築興建於1921年,樓高四層,並設有陽台,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繼續閱讀
擁有逾八十年樓齡的太子道西唐樓現已經市建局活化和改建。當中204號的一座唐樓交有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負責營運,搖身一變成為了社企生活觀「優點」(Good Point)。

繼續閱讀
位於太子道西和花墟之間有一排四層樓高的唐樓,是現存市區中最大的唐樓群之一,亦是市區內被保存的最爲完整的戰前唐樓。

繼續閱讀
大家都知道深水埗是一個尋寶的天堂,亦正正因為它是一個舊區,我們可以在這裡找到不少具特色的歷史建築。

繼續閱讀
來到高可寧家族現存戰前大押的最後一座,亦是當中唯有一座獲評級的歷史建築,便是位於深水埗南昌街和汝州街交界的南昌押。

繼續閱讀
這是高可寧家族在香港所現存的三座戰前大押之一——德榮大押,位於中環德輔道中72號,是該繁鬧商業地區中難得的一幢唐樓建築。

繼續閱讀
這座德生大押位於上海街及西貢街交界,建於1940年,是高可寧及其家族在香港經營所現存的三座戰前大押之一 。

繼續閱讀
慢遊舊城老區上環,探索老香港的獨特韻味。來到皇后大道西 1 號,有座香港其中一座僅存的直角轉角唐樓,撐起了近一世紀的時光。

繼續閱讀
每次路經九龍城衙前塱道,都會看到大和堂門口排著一條長長的人龍。陣陣的咖啡飄香的確非常吸引,但其實它的背後更有一段富人情味的故事。

繼續閱讀
走進上環蘇杭街,在這條熙來攘往的街道上,112號的老店「源吉林」盒仔茶屹立97年。紅色大木門牌、法式窗門陽台、雕木裝飾都是歲月的痕跡,亦是這座全港唯一首代唐樓的一大特色。

繼續閱讀
唐樓有兩大特色,分別是前舖後居和大騎樓。二十世紀初,香港流行敞廊式的商住混合建築物。這類建築揉合中西建築特色,自十九世紀到戰後初期在粵港流行,成為香港街道的主要面貌。

繼續閱讀
上海街曾是商業匯聚點,50、60年代更是上海街的黃金歲月,街道上盡是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林立的騎樓底下有不同類型的老字號。這次為大家介紹的歷史建築就是位於上海街600至626號共14幢的唐樓。

繼續閱讀
街和吉慶後街為大澳的主要街道,有傳統的村屋及士多、店舖,不少遊客會到此品嘗地道小食,或於咖啡店坐一坐,感受一下大澳的悠閒愜意,將步伐放慢下來。然而,這兩條街道還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建築,值得大家留意,其中

繼續閱讀

坐落大嶼山鄉郊之間,在梅窩白銀鄉,有一座四百年歷史的文武廟,那是香港最早建立、最古老的文武廟,較香港開埠初期設立的上環文武廟還早了二百多年。

繼續閱讀
當初把廟宇選址在海邊的一個小山丘上有居高望遠的好處,廟宇坐東南向西北,與長洲玉虛宮相同。古廟原是兩進三間式建築,但後來擴建,興建一間房子供廟祝使用。

繼續閱讀
作為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長洲經常人山人海,充滿來自不同地方的遊客。但如果你曾深入探訪這個地方,你會發現它充滿歷史氣息的一面。

繼續閱讀
被鬱蔥綠樹叢藏著的青山寺,環境沉寂幽靜。尋蹤覓蹟繼續帶你走走看青山禪院的建築群。

繼續閱讀
被鬱蔥綠樹叢藏著的青山寺,環境沉寂幽靜。從山腳一步步往山裡走,沿途本可欣賞到「青山十景」,只是大部分因年代過於久遠而無法覓見。

繼續閱讀
青山禪院,又名青山寺,位於屯門青山東麓,歷史可追溯至一千五百年前的東晉末年,因而被稱為千年古剎( 年代久遠的寺廟)。

繼續閱讀
二帝書院整體的佈局與一般書院都是大致相同,均為兩進,但奇特之處在於其入口不在建築物的正面,而在於側面。而在門關位置,內牆設有一土地神龕,入內大龐的前室就供奉了文武二帝、魁星以及財帛星君,後室則為書室。

繼續閱讀
雖然廟宇的出現離不開民間信仰的原因,但原來鯉魚門天后廟另一個用途是充當瞭望台。海盜可以利用天后宮的地理優勢,監視附近一帶海域,以防官兵進剿。

繼續閱讀
九龍城侯王古廟位於九龍城聯合道和東頭村道交界,其建成年份已不可考。但根據古廟內的古鐘推斷,廟宇大概建於1730年代(雍正八年)或更早,直至今天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繼續閱讀
滘西村內有一座洪聖古廟,是村內唯一一座廟宇,至今已有不少於130年歷史,於2000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二千年文物古蹟保護獎」傑出項目獎,並於2002年被評為法定古蹟。

繼續閱讀
龍躍頭天后宮按最古老的銅鐘推算,至少是建於一六九五年。提到廟宇的特色,除了有主殿的兩位天后待神千里眼和順風雨,還有的就是遍佈廟宇的灰塑壁畫。

繼續閱讀
繼續和大家走訪龍躍頭文物徑,所謂「入屋叫人,入廟拜神」,入到龍躍頭自然就要探尋龍躍頭的天后宮,新年祈求有個新開始。

繼續閱讀
為能夠資助醫院的經費,儘管油蔴地天后廟的值理反對,華民政務司署於1914年將天后廟及嘗產移交給廣華醫院。 1928年華人廟宇委員會正式將天后廟及嘗產58,000多元交給廣華醫院。後來東華醫院、廣華醫院

繼續閱讀
油麻地天后廟群是香港難得一見的的廟宇建築群。油麻地天后廟於1878年建成後,右邊的公所(觀音樓社壇)和左邊的書院,分別建於1894年及1897年;最左的福德祠(觀音古廟)和最右的另一書院,則分別建於1

繼續閱讀
相信大家都到訪過廟街攤檔,感受過香港情懷及地道文化。而廟街正正是由油麻地天后廟而命名。油麻地天后廟已有逾百年歷史,是九龍規模最大的天后廟建築群,見證了油麻地過往地貌的轉變,於2020年定為法定古蹟。

繼續閱讀
筲箕灣城隍廟位於東大街與金華街交界,其前身為福德祠並建於光緒三年(即一八七七年)。直到1974年,華人廟宇委員會將其擴建為城隍廟,成為廟內有廟的二進式廟宇。

繼續閱讀
筲箕灣天后古廟建於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當時的石廠東主,在附近的亞公岩石礦場開設石廠,因靠船隻運輸,所以需要奉祀天后。同時,當地漁民發起興建天后廟,便導致古廟的落成。

繼續閱讀
在土瓜灣,有一個毫不顯眼的公園,裡面有一個古廟遺址,只剩下花崗石門框,門額刻有「上帝古廟」,在2010年列為三級歷史建築。那這裡的上帝到底是指哪一位上帝呢?

繼續閱讀
「蓮花宮」,似乎是武俠小說中會出現的名字。但其實它是位於大坑的一座廟宇,已經屹立在該區逾百年,見證著大坑這些年的改變。

繼續閱讀
座落於東頭圍與福慶村交界的橫洲二聖宮,早在1996年被列為法家古蹟,既是六村村民共4000位村民重要的宗教信仰,亦是重要的聯誼場所,每逢祭祀活動舉行,都會有大批村民舞獅慶賀、上香拜祭。

繼續閱讀
提起車公這個民間信仰,最著名供奉這位神明的廟宇自然就是沙田的車公廟,但原來嚴格而言沙田車公廟所供奉的只可算是第三代的車公,那麼第一代的車公又是身在何方?答案就是元朗橫洲二聖宮。

繼續閱讀
大王古廟位於元朗舊墟三條街其中一街——長盛街26號。由於長盛街有多座歷史古蹟,故又稱「滿清一條街」。每踏足此處都有時光倒流的感覺。古廟為錦田鄧氏後人鄧文蔚建墟時所興建,主要供奉洪聖和楊侯。

繼續閱讀
通常一個墟市只有一座廟宇,可是元朗舊墟卻出現兩間,而且相隔不遠。玄關二帝廟就是舊墟的另一廟宇,它位於長盛街街尾,主要供奉關帝和玄天上帝(北帝)。

繼續閱讀
第一站帶大家來到屏山鳳池村。現時的朗屏路,昔日亦為鳳池村一部分,現時就將鳳池村分為南北兩部分。雖說鳳池村是元朗橫洲公屋第一期發展項目中首批須收地的三村之一,但只有劃為綠化地帶的北面村落(至到環翠山外)

繼續閱讀
每當經過坪石邨,不難會發現一座顏色鮮豔的建築物,它就是牛池灣三山國王廟。香港共有六座三山國王廟,而牛池灣三山國王廟則是其中歷史最為悠久之一。

繼續閱讀
1894年香港鼠疫在太平山區肆虐,而為了阻止瘟疫蔓延,在深水埗的客籍居民便從惠陽迎請三太子(哪吒)來驅邪鎮妖。神奇的是,當他們供奉神像出巡後,深水埗區的瘟疫便停止了。後來當地居民於1898年集資興建三

繼續閱讀
或許大家對九龍城的「侯王道」不會陌生,在侯王道附近更有一座規模不小的侯王廟。但其實遠至東涌,我們亦可發現其足跡。而他的出現原來與疫症有關。

繼續閱讀
每逢農曆年初二的車公誕,新界鄉議局主席都會到沙田的車公廟為香港來年運程求籤,假如大家都有到訪過沙田的車公廟,心中或許會有一個疑問,為何新建的車公廟後方,竟然還保留着一座車公古廟?答案或許與一場瘟疫有關

繼續閱讀
在洪聖古廟的旁邊,有一座遷來的古廟,名位排峰古廟。此古廟原址為村北的排峰嶺,1937年就因為政府收地興建羅湖兵房而需要遷到現址,廟內兩側飾有十八羅漢圖。排峰古廟原來是供奉觀音,而現時就主要供奉佛祖、金

繼續閱讀
位處河上鄉的村口,有古廟兩所,其一是屹立超過三百年的古廟—洪聖古廟。提起洪聖,主流的說法都指他是南海的海神,即是廣東所流傳的「火神」祝融之說。在隋朝的時候廣州出現第一所南海神廟,後來歷代皇帝為了拉籠南

繼續閱讀
廣福義祠座落在太平山街與磅巷交界,原址建於1851年,至今已有近一百七十年歷史,現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今日大家所見到的,不再是以往被形容為「人間地獄」的模樣。在東華醫院接管廣福義祠之後,廣福義祠已回復

繼續閱讀
今日是年初二,按照以往傳統鄉議局主席都會到沙田的車公廟為香港求籤祈福,而今年所求得的九十二籤是中籤,籤文是「人生何在逞英豪,天理人情只要公;天眼恢恢疏不漏,定然作福福來縱。」籤文內容是否靈驗就留待各位

繼續閱讀
西貢墟天后古廟及協天宮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西貢市中心普通道,它與一旁的協天宮並非同時間建成,卻緊接在一起。二零零九年,天后廟與協天宮證實被列入為二級歷史建築,至今由「西貢街坊值理會」管理。

繼續閱讀
茶果嶺村的第一站,入村之前當然先帶大家打個招呼,到茶果嶺天后廟拜拜神。茶果嶺天后廟現時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原先的天后廟於清朝道光年間由觀塘的居民合資,並由官府監督興建而成。雖然現在大家看到的天后廟,是

繼續閱讀
大埔文武廟無論是建築還是歷史價值都相當珍貴,既標誌創立太和市的盛擧,而廟宇本身亦是新界區內一所主要的廟宇,故此被率先列為新界的第一座法定古蹟。

繼續閱讀
堪稱人傑地靈的黃大仙,有祠一座名為赤松黃大仙祠,又稱嗇色園黃大仙祠,以其靈驗而廣為人知,香火鼎盛而聞名,前來祈福問卜的信眾不計其數。這座由嗇色園管理的廟宇建築群,建於1921年,2010年5月被列為香

繼續閱讀
大澳除了有楊侯古廟,主要還有三座較居民重視的古廟,分別為關帝古廟、天后古廟及洪聖古廟,而位於吉慶後街的關帝古廟和天后古廟則相鄰而建,分別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及三級歷史建築。上一篇為大家介紹過的楊侯古廟,

繼續閱讀
第一站帶大家到已經超過三百年歷史的楊侯古廟。楊侯古廟建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比大家較為認識、位於九龍城的侯王廟還早三十一年建成,現為法定古蹟。盡管此古廟曾進行多次翻新工程,但原有的格局面貌仍能

繼續閱讀

書館街12號屬於國際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此風格流行於1920年至1930年期間,主要是指一種設計簡約、沒有特別裝飾的建築。

繼續閱讀
人來人往的銅鑼灣有一個隱匿於一隅的小社區,靜待人們發現。踏進這個銅鑼灣後花園,不難會嗅到一絲文藝氣息。但原來這裡不只是文青地帶,有些建築甚至有將近百年歷史。

繼續閱讀
深水埔公立醫局樓高兩層,主要為混凝土鋼筋結構。雖然它只是一間醫局,但也不可忽視其建築美學。深水埔公立醫局展現了英國殖民地建築風格和二十世紀初期現代建築理念結合的例子。

繼續閱讀
外牆斑駁的海軍商場,一個被時間遺忘的建築,或將於今年年底步入歷史。海軍商場,故名思義,是為外國軍艦訪港時,為船員提供娛樂、飲食及購物的商場。

繼續閱讀
說九龍城是一塊寶地確實不為過,我們隨處可見歷史建築的蹤影。十九世紀末至戰後,九龍城區不斷發展。透過不同的歷史建築,我們可以一探基層華人當時的生活面貌。李基醫局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繼續閱讀
雖然九龍城只是一個彈丸之地,但該區的歷史背景卻不容忽視,其實每隔一條街道便可留意到歷史建築的蹤跡。這次為大家介紹的是位於九龍仔嘉林邊道45-47號的伯特利神學院。

繼續閱讀
在五、六十年代並不是每家都有獨立廁所,要洗澡更要到公共浴室輪候。西營盤第二街就有這樣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公共浴室。它不但見證了該區的變化,更見證了居民在過去數十年生活水平的改善。

繼續閱讀
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服務香港剛好半世紀,最近就因配合政府推行的中九龍幹線發展項目,即將於今年11月起分段停用,並在2021年封閉拆卸。

繼續閱讀
在傳統氣息濃厚的牛池灣村,聖約瑟安老院變得格外矚目。聖約瑟安老院現存的三幢建築物都別具特色。當中的門樓和別墅均屬新古典殖民地建築風格。

繼續閱讀
先前提及過,華人報業其中一個發源地便是香港島中區。於八、九十年代,有很多報社早期的辦事處都設立在此。必列啫士街街市現活化成香港新聞博覽館,十分能反映此地區相關的歷史。除了在美國華盛頓所設立的Newsu

繼續閱讀
育必列啫士街街市方面,屬德國「包浩斯」風格的建築原貌被保留下來,對於建築的結構沒有作太大改動,最具特色的水磨主樓梯、宰雞房、舊灶頭、窗戶的石屎橫欄及底層部分街市原貌亦被依然存留。

繼續閱讀
於上年年底,位於香港島中環必列者士街2號的香港新聞博覽館正式開幕,為亞洲首座以新聞為主題的博覽館,向公眾介紹香港由1841年開埠以來,百年間報業及新聞業的發展和變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