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風格
- 全部
- 維多利亞時期
- 愛德華時期
- 新巴洛克式
- 歌德復興式
- 圍村
- 戰前唐樓
- 傳統廟宇
- 現代主義
近來傳出政府將斥10億重建梅窩碼頭巴士站,令到梅窩碼頭郵筒的存亡引起不少闔注。梅窩碼頭前的郵筒上面鑄有代表伊利沙伯二世的「ERII」標記。在1997年前,最常見的郵筒就是「ERII」郵筒。ER代表著E
繼續閱讀
清朝光緒年間,畫家吳友如曾繪畫柏架山吊車,並將之命名為「銅鑼飛棧」。柏架山吊車,並非位於銅鑼灣,而是在鰂魚涌。它的起點在祐民街,終點則是山上的大風坳。整個系統是雙向行駛,有2架吊車,每架吊車可坐6人。
繼續閱讀
柏架山軍事爐灶是在82年前二次大戰時,由港英政府設立的公共飯堂。早在1938年10月日軍攻佔了廣州,港英政府就認為香港需要為抗戰作好準備,故此就在1940年設立了糧食統制處監控糧食價格和儲備。翌年,香
繼續閱讀
文武廟與其他傳統寺廟建築一樣,均採用青磚、磚瓦、木材、塊石等建築材料建成。廟宇很多的部分,例如柱、樑和楹聯等,均採用了石材。香港天氣潮濕,石材會比木材更耐用,而且建廟時得到社會廣泛支持,特別是華商經濟
繼續閱讀
在沙頭角荔枝窩小瀛學校旁邊有一座廟宇,約1900年左右建成,以協天宮為主廟,供奉協天大帝(即關帝);鶴山寺為附屬廟宇,供奉觀音菩薩,這𥚃亦是慶春約七條村共用的廟宇,慶春約每十年的打醮都會在這𥚃進行,七
繼續閱讀
既為客家圍村,荔枝窩的環境布局都與風水息息相關。荔枝窩背靠山、前望海,代表背後有所依靠,水則為財。而這樣的布局同樣可以體現民間智慧,後山作為天然屏障,保護村落抵擋強風,村前的河流及溪流亦可供水源作日常
繼續閱讀
在新界東北處,有一條沿海而建、三面環山的客家圍村,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名為荔枝窩。故名思義,荔枝窩曾植滿荔枝樹,但耐人尋味的是有說建村命名後荔枝樹卻生長不成,逐漸絕收,至今已難尋荔枝樹的蹤影。
繼續閱讀
杜格拉斯堡仍是香港的一座活城堡,約於1861年由蘇格蘭商人杜格拉斯.林柏建成,作為其公司總部及寓所之用,其後由法國外方傳道會購入,改為納匝肋修院,1956年起至今為香港大學的男生宿舍。雖然入住的莘莘學
繼續閱讀
相傳約在1985年,義莊裏有管理員聽到有四具棺木傳出「砰砰砰」的怪聲,似是有人在棺木裏蹬腳踏踩木板發出的聲音,管理員們都見怪不怪。據傳聞所指,上報管理層後,有管理層表示問題不是他們能力範圍所能處理。因
繼續閱讀
東華義莊整個建築群大概劃分成七個區域。義莊在百多年期間不斷擴建,因此莊園的建築物包括各間莊房、大堂、牌坊等等都各具各種不同建築風格的特色,當中包含有本土鄉村建築、二十世紀初殖民地建築、與及傳統中式牌樓
繼續閱讀
位於薄扶林大口環的東華義莊,原名稱「牛房義莊」,於1875年由文武廟捐資,在香港島西區堅尼地城牛房附近興建,以便利同胞寄厝靈骸。其後文武廟將義莊交由東華醫院管理,並於1899年遷往薄扶林大口環現址,正
繼續閱讀
在大球場的後山上,有一座「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為的是安葬在1918年的跑馬地大火中不幸離世的六百多名罹難者,並建立「馬棚先難友紀念碑」作為紀念。紀念碑現時被列為法定古蹟,雖然地處偏僻,很少人到
繼續閱讀
現時「薄鳧林牧場」的歷史建築前身是舊牛奶公司牧場經理的住所,原名「寶馬」(Braemar)。建築範圍包括主樓、傭工宿舍及車庫。而建築特色之處就是其歐陸的建築風格,藍白色調建築物充滿著復古特色。
繼續閱讀
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的粉嶺圍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的古老圍村,由新界五大家族之一彭氏家族興建,並建於明朝萬曆年1573年至1620年間。風水魚塘、古炮以及建築佈局為其聞名特色。粉嶺圍範圍包括正圍、北圍和南
繼續閱讀
保良局中座大樓建於1932年,由奇勒及姚得中則師樓設計,姚得中當時兼為保良局總理。大樓呈現兩種風格,分別為新古典主義以及裝飾藝術主義風格,內部更有著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築特色,中西美學完美融合。
繼續閱讀
「甘棠第」作為首座華人在太平山上所建的府第,無論是設計還是建築材料上都有不少過人之處,充滿展現了當代初豪宅的氣派和典雅。這座愛德華時期的紅磚建築,混合了數種西方古典建築風格,雍容華貴且極具時代的特色。
繼續閱讀
續上回,除了蒙高瑪莉樓外,香港公園範圍外還有另一幢軍事建築—羅拔時樓(Roberts Block)。羅拔時樓位於堅尼地道42A,大約建於二十世紀初期,最初名為Married Quarters 'E'
繼續閱讀
除了近日介紹位於香港公園內的幾幢軍事建築物外,位於香港公園範圍外都有數幢極具歷史價值的軍事建築,其中包括位於堅尼地道42B的蒙高瑪莉樓(Montgomery Block),大約建於二十世紀初期,有著濃
繼續閱讀
香港公園內還有一座屬舊域多利兵房的建築物,就是華褔樓(Wavell Block)。華福樓最初名為 Warrant Officers' Quarters 3 and 4,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紀
繼續閱讀
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的粉嶺圍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的古老圍村,由新界五大家族之一彭氏家族興建,並建於明朝萬曆年1573年至1620年間。風水魚塘、古炮以及建築佈局為其聞名特色。粉嶺圍範圍包括正圍、北圍和南
繼續閱讀
由小村坑向沙頭角公路方向走,經過梧桐河,便來到了覲龍圍。完整的高聳麻石圍牆,自然吸引著大家的目光。十四世紀的時候,龍躍頭鄧族移居至粉嶺現址,在此建村定居。而覲龍圍,即「新圍」,便是粉嶺龍躍頭「五圍六村
繼續閱讀
泰康圍位於錦田公路側錦田街市後方,跟吉慶圍同樣於明憲宗成化年間、由鄧氏原居民興建,亦是由普通一條鄉村演變成圍村。泰康圍的主道走到盡頭便是神廳「慶福堂」,而門樓後來於1986年曾進行重修,上方有一塊以小
繼續閱讀
除了眾聖宮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物之外,永隆圍還有一座建築物被列入三級歷史建築物,它便是耕心堂。耕心堂位於圍村對面的一條小路內,是於1880年代由鄧耕心所興建的鄧氏私塾,即是以傳統的「卜卜齋」形式教學。
繼續閱讀
介紹完吉慶圍後,接下來尋蹤覓蹟繼續帶大家到訪位於附近的永隆圍。永隆圍由新界原居民鄧洪儀的孫兒鄧紹舉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建成。跟吉慶圍一樣,圍牆亦是後來康熙年間因盜寇猖獗,由鄧瑞長與鄧國
繼續閱讀
每逢提起吉慶圍,相信最廣為人知的定必是鐵門事件。1899年4月,英政府初接管新界時,錦田村民不知道清政府與英國訂有租借條約,不甘被英政府佔據、怕失去家園,而據守吉慶圍。吉慶圍之村民最後關閉鐵門,以圍牆
繼續閱讀
香港,一個現代化、摩天大廈林立的石屎森林,似乎就只有一種繁囂之感。但走進新界的圍村群,頓時就有種古意盎然的感覺了。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香港的圍村。要考究具歷史價值的古圍,位於錦田的「吉慶圍」必定上榜。
繼續閱讀
上海街曾是商業匯聚點,50、60年代更是上海街的黃金歲月,街道上盡是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林立的騎樓底下有不同類型的老字號。這次為大家介紹的歷史建築就是位於上海街600至626號共14幢的唐樓。
繼續閱讀
街和吉慶後街為大澳的主要街道,有傳統的村屋及士多、店舖,不少遊客會到此品嘗地道小食,或於咖啡店坐一坐,感受一下大澳的悠閒愜意,將步伐放慢下來。然而,這兩條街道還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建築,值得大家留意,其中
繼續閱讀
二帝書院整體的佈局與一般書院都是大致相同,均為兩進,但奇特之處在於其入口不在建築物的正面,而在於側面。而在門關位置,內牆設有一土地神龕,入內大龐的前室就供奉了文武二帝、魁星以及財帛星君,後室則為書室。
繼續閱讀
為能夠資助醫院的經費,儘管油蔴地天后廟的值理反對,華民政務司署於1914年將天后廟及嘗產移交給廣華醫院。 1928年華人廟宇委員會正式將天后廟及嘗產58,000多元交給廣華醫院。後來東華醫院、廣華醫院
繼續閱讀
油麻地天后廟群是香港難得一見的的廟宇建築群。油麻地天后廟於1878年建成後,右邊的公所(觀音樓社壇)和左邊的書院,分別建於1894年及1897年;最左的福德祠(觀音古廟)和最右的另一書院,則分別建於1
繼續閱讀
相信大家都到訪過廟街攤檔,感受過香港情懷及地道文化。而廟街正正是由油麻地天后廟而命名。油麻地天后廟已有逾百年歷史,是九龍規模最大的天后廟建築群,見證了油麻地過往地貌的轉變,於2020年定為法定古蹟。
繼續閱讀
第一站帶大家來到屏山鳳池村。現時的朗屏路,昔日亦為鳳池村一部分,現時就將鳳池村分為南北兩部分。雖說鳳池村是元朗橫洲公屋第一期發展項目中首批須收地的三村之一,但只有劃為綠化地帶的北面村落(至到環翠山外)
繼續閱讀
1894年香港鼠疫在太平山區肆虐,而為了阻止瘟疫蔓延,在深水埗的客籍居民便從惠陽迎請三太子(哪吒)來驅邪鎮妖。神奇的是,當他們供奉神像出巡後,深水埗區的瘟疫便停止了。後來當地居民於1898年集資興建三
繼續閱讀
每逢農曆年初二的車公誕,新界鄉議局主席都會到沙田的車公廟為香港來年運程求籤,假如大家都有到訪過沙田的車公廟,心中或許會有一個疑問,為何新建的車公廟後方,竟然還保留着一座車公古廟?答案或許與一場瘟疫有關
繼續閱讀
在洪聖古廟的旁邊,有一座遷來的古廟,名位排峰古廟。此古廟原址為村北的排峰嶺,1937年就因為政府收地興建羅湖兵房而需要遷到現址,廟內兩側飾有十八羅漢圖。排峰古廟原來是供奉觀音,而現時就主要供奉佛祖、金
繼續閱讀
位處河上鄉的村口,有古廟兩所,其一是屹立超過三百年的古廟—洪聖古廟。提起洪聖,主流的說法都指他是南海的海神,即是廣東所流傳的「火神」祝融之說。在隋朝的時候廣州出現第一所南海神廟,後來歷代皇帝為了拉籠南
繼續閱讀
廣福義祠座落在太平山街與磅巷交界,原址建於1851年,至今已有近一百七十年歷史,現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今日大家所見到的,不再是以往被形容為「人間地獄」的模樣。在東華醫院接管廣福義祠之後,廣福義祠已回復
繼續閱讀
今日是年初二,按照以往傳統鄉議局主席都會到沙田的車公廟為香港求籤祈福,而今年所求得的九十二籤是中籤,籤文是「人生何在逞英豪,天理人情只要公;天眼恢恢疏不漏,定然作福福來縱。」籤文內容是否靈驗就留待各位
繼續閱讀
茶果嶺村的第一站,入村之前當然先帶大家打個招呼,到茶果嶺天后廟拜拜神。茶果嶺天后廟現時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原先的天后廟於清朝道光年間由觀塘的居民合資,並由官府監督興建而成。雖然現在大家看到的天后廟,是
繼續閱讀
堪稱人傑地靈的黃大仙,有祠一座名為赤松黃大仙祠,又稱嗇色園黃大仙祠,以其靈驗而廣為人知,香火鼎盛而聞名,前來祈福問卜的信眾不計其數。這座由嗇色園管理的廟宇建築群,建於1921年,2010年5月被列為香
繼續閱讀
大澳除了有楊侯古廟,主要還有三座較居民重視的古廟,分別為關帝古廟、天后古廟及洪聖古廟,而位於吉慶後街的關帝古廟和天后古廟則相鄰而建,分別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及三級歷史建築。上一篇為大家介紹過的楊侯古廟,
繼續閱讀
第一站帶大家到已經超過三百年歷史的楊侯古廟。楊侯古廟建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比大家較為認識、位於九龍城的侯王廟還早三十一年建成,現為法定古蹟。盡管此古廟曾進行多次翻新工程,但原有的格局面貌仍能
繼續閱讀
先前提及過,華人報業其中一個發源地便是香港島中區。於八、九十年代,有很多報社早期的辦事處都設立在此。必列啫士街街市現活化成香港新聞博覽館,十分能反映此地區相關的歷史。除了在美國華盛頓所設立的Newsu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