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隱世客家古村—荔枝窩】

在新界東北處,有一條沿海而建、三面環山的客家圍村,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名為荔枝窩。故名思義,荔枝窩曾植滿荔枝樹,但耐人尋味的是有說建村命名後荔枝樹卻生長不成,逐漸絕收,至今已難尋荔枝樹的蹤影。
 
荔枝窩由曾氏和黃氏兩族人建立。曾氏於1661年由廣東東莞青溪遷到香港,建村於梅子林。黃氏祖先為明末東莞縣都尉,明朝滅亡後輾轉來到香港,得曾氏族人幫助,後來一同在荔枝窩建村。建村以後,村中人口漸增,曾有過千名村民。村民主要以農業為生,種植各種農作物如稻米、番薯、芋頭,以及各種瓜果蔬菜,還有農曆新年必要的年桔。桔樹不但容易種植、不需花太多心思,而且收成不錯,銷量很好,村內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種桔樹來出售。所以當時在荔枝窩,荔枝樹漸漸沒有了,反而變成是盛產桔樹為主。
 
而荔枝窩位於新界沙頭角,地方偏遠,遠離地方政府管治。為了加強治安及勢力,沙頭角的鄉村在清朝道光年間(1820至1850年)結盟訂立了「沙頭角十約」,維持地區治安及處理約內事務,同時亦會籌辦節慶活動。其中「第九約」慶春約由七條客家村落組成,包括荔枝窩、鎖羅盆、三椏村、梅子林、蛤塘、小灘和牛屎湖,而荔枝窩是慶春約的中心村落,每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都會在這裡由約內的七條村一同籌備及舉辦。
 
荔枝窩建村以來,有曾氏族人遷出另立新村,也有黃氏族人遷往鎖羅盆及其他客家圍。後來由1960年代起,村民開始遷出市區居住及工作,村內人口急劇減少,至2010年左右,只剩下數名村民依舊居於村內。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