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百年歷史遺跡—梅窩銀礦洞】

從梅窩街市出發,走15分鐘便到文武廟。經過文武廟之後,沿著瀑布方向便會去到神秘的洞口,那就是有著百年歷史的銀礦洞。

梅窩的銀礦洞是本港僅存,由人工開鑿的礦洞,位於梅窩白銀鄉左側。原本有開採時上下相通,共四個洞口,現僅存主洞及下洞,其餘兩個洞口已經被山泥堵塞。上洞有一條通道,近百米左右,再進去會有些分支。但可能年代久遠,內裡有石頭掉落,因此封閉那條路。下洞闊度近四米,非常寬敞,内有一條水深近兩米,長約四十米,四通八達的水道。早年用於傳送礦石的鏈軌仍然存在,路段中有少量鐘乳石。下洞洞頂有蝙蝠棲息,為受保護動物。評估中發現,洞内至少有逾千隻蝙蝠,總共九種,其中四種為不常見品種。洞内石壁上有痕跡,洞頂呈拱形,似以鐵器鑿成,足以承托泥士以避免塌陷。由痕跡推断,該洞應由人工開盤而成的。

銀礦洞昔日有不少鬧鬼傳聞,一切於起於上世紀的兩宗意外。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有兩名英兵不慎誤墮洞中。其後亦傳出洞內找到青年情侶雙屍,村民為免意外再生,決定將原有磚牆加高近洞頂,僅留頂部的通風位。離島區議會於2004年決定全面關閉礦洞,礦洞從此被遺忘。

銀礦洞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在同治元年1862年便被發現及開採,當時已有小規模開挖。該礦洞原本是一個鉛礦,由於大部份鉛礦的礦石含有少量的銀,因此吸引不少人到梅窩鉛礦採銀,內灣亦得名銀礦灣。自1886年,此處開始有大規模採盤工程,礦洞被大量開發,並由香港華人企業家何獻墀在1884年創辦的天華礦業公司負責採礦工作,到1890年為唐廷樞、徐潤等華人企業家接辦。

開採工程使用了炸藥及大量工人在礦洞內挖掘,當時天華礦業公司在梅窩一帶建立起一條龍作業系統,以確保礦石可以獲得即時處理。開採的礦石透過索道及吊籃運送到銀礦灣沙灘沿岸的一間大型的煉銀廠。煉銀廠設有多個自動化碎石機、跳汰機等由英國入口處機器,設不同種類的煉爐,每日可處理多達40噸礦石,而初期生產礦石每公噸含有約4公斤的銀。

銀礦洞應為昔日廣東省第二個以現代化方法開採礦石的銀礦,煉銀厰則很可能是廣東省第一間用現代方法煉銀的煉銀廠,對於近代採礦史具有制時代的意義。後來天華礦業公司因為出產銀礦質素欠佳,礦石含銀量過低,加上經營不善及資金不足等問題,於是宣告倒閉,而礦洞於1896年停產,只留下洞穴遺蹟予遊人參觀。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