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幽探秘:有170年歷史的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

來到本月墳場專題的第二個地點,就是另一個位於跑馬地的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此墳場亦擁有170年歷史。1848年,香港政府撥出跑馬地部分土地給天主教會建立墳場,內有2萬3千個墳墓,供教友、慕道者及神職人員長眠於此。墳場於1990年代已被葬滿,現已甚少有新下葬的墳墓。

墳場名字內的「聖彌額爾」是指大天使長聖彌額爾。《聖經》內有記載大天使長聖彌額爾與化身成魔龍的撒旦的戰爭,於七日的對抗後,聖彌額爾將魔龍打敗,所以這位天使經常屠龍的形象出現。大天使長聖彌額爾亦是天主所指定的伊甸園守護者,墓園以聖彌額爾命名,也最適合不過。聖彌額爾門樓與墳場同年建成,原先位於大門位置,頂端有一座聖彌額爾的雕像,它身穿戰士裝束,手持長矛刺殺惡龍。

門樓旁的石刻對聯則最為人熟悉。「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表達了天主教對生死的看法。有指此對聯於1900年代初刻成,由一名神父為了悼念火燒馬棚的罹難者而撰寫了此聯。1918年2月26日,跑馬地馬場的看臺棚架突然倒塌,不少人被壓死壓傷,而塌下的棚架打翻不少觀眾席下的熟食檔,因而發生大火,共有超過六百人喪生,成為香港史上最嚴重的火災。而有另一個說法,則是認為這對聯是由拉丁文詩句「Quod nunc es fueram, famosus in orbe, viator, et quod nunc ego sum, tuque futurus eris.」所譯成,意指世人都無法避過死亡,提醒眾人都要懂得面對,珍惜生命。

後來到了1970年代,因需進行道路工程,興建連接香港仔隧道的行車天橋,政府徵用了墳場部分土地,「聖彌額爾門樓」因此移至墳場中央位置。門樓在2009年被列為二級古蹟。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