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樓:知識分子的避難所?】

經過多年歲月洗禮,馬禮遜樓已慢慢被人們遺忘,但其歷史價值在香港的確無法被取替。馬禮遜樓位於屯門何福堂會所,建於1936年,昔日為抗日將軍蔡廷鍇之別墅。他因曾指揮「一·二八」事變和發起福建事變而為人熟悉。

其後,國共內戰期間,中共與左翼民主人士合作在香港開設學校,借用昔日蔡廷鍇的別墅作為校址,改名為「達德學院」。開辦學校不但為了培養新一代知識分子,更可以安頓南遷避難的讀書人。當時,多位傑出學者均曾到達德學院開辦授課,例如司馬文森、郭沫若和千家駒等。學校教育多達800名學生,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惜,學校僅辦學2年4個月。1949年2月23日,院校因政治理由被政府撤銷註冊資格。

直至1952年,該址被倫敦傳道會買下並正式將其名改為馬禮遜樓,更在旁加建多座平房。1961年,業權轉移給中華基督教會,其後作宗教用途。2004年,政府將馬禮遜樓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以保留如此具歷史價值的建築。雖然政府已修復馬禮遜樓,但教會一直未有意欲將大樓重新開放。如今,經過馬禮遜樓也只能隔著圍欄遠觀。

旁邊的何福堂中心飯堂,為三級歷史建築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