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古典教堂 《英雄本色》取景地——基督君王小堂

隱藏於銅鑼灣鬧市之中、聖保祿醫院的背後,大家可曾發現有一座由30年代起屹立於香港、見證日佔時期歷史的聖堂?這座正是今次要介紹的歷史建築——基督君王小堂。

在聖保祿修院建築群當中,基督君王小堂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其起源源於法國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受香港監牧區科蒙席主教邀請下於1848年到港。在此期間她們一直收養棄嬰,從事慈善工作,於1910年代更加在銅鑼灣區大力擴展,由女修道院、學校、醫院以及護士宿舍都一應俱全。

在宗教需求日益增加下,原來在跑馬地與建的「加爾瓦略山」會院迅速館和,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得到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羅拔神父的協助、何東夫人資助興建費用興建一個修女用的聖堂,並且位於聖保祿修院的中央。興建工程在1928年4月21日由恩理覺主教奠基,於兩年後建成可容納千人的基督君王小堂。

在日本侵佔香港港期間,聖堂被修女用來作醫院、保護傷者之用,不少病患者及受傷者更被在安放在學校的課室當中。在戰爭的後期,銅鑼灣一帶的建築都受到盟軍的空襲,不少修女及不少孤兒不幸被炸死。

自1961年起,本是修女私用的聖堂則被聖瑪加利大堂獲准舉行主日彌撒,並於1963年,聖堂開放供區內信眾舉行感恩祭。其後1973年開始,基督君王小堂正式成為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的彌撒中心,讓教友參與彌撒或除婚禮以外的其他活動,如殯葬禮儀、考核禮等。同年適逢修會慶祝來港服務125週年紀念港服務,修會藉此機會重新修繕陳舊失修的聖堂。此外,1986年香港電影《英雄本色》曾在基督君王小堂取景,是作為電影中角色休養的醫院。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