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首創的學校、愈喬二公祠化身的辦學場所——達德學校】

上篇就介紹了以鄧族第十一世祖鄧世賢和鄧世昭命名的愈喬二公祠,由落成至1931年間,愈喬二公祠都是以家祠的形式存在,供奉鄧氏的先祖以及供族人舉行宗族活動。踏入上世紀三十年代,鄧氏的族人意識到村內子弟接受教育的需求,遂把公祠用作校舍之用。

早年鄧氏的族人既希望屏山鄉的子弟能夠接受合適的教育,但又不希望他們出外接受西方的教育,於是就在1931年2月就先以愈喬二公祠率先創立新界的學校,供予屏山各村子弟修讀。這所辦學場所正是後來的達德學校,公祠門前的「達期兼善,德修於身」對聯正是紀念這所學校的成立。

愈喬二公祠在歷史上曾兩度化身學校之用,一次是在1931年至1941年間,後來由於日軍侵佔香港而中斷辦學;戰後,達德學校就在1944年至1965年間恢復教學,全盛時期學生人數多達700人,愈喬二公祠的空間不足以容納龐大的學生數目,甚至還要使用鄰近的五桂堂收生,屏山鄧氏就只好出資興建新校舍。

1965年,屏山公立達德學校就遷入屏山南北路新校舍,愈喬二公祠亦回復原來的用途。直到1998年,由於學校因收生人數不足而停辦,結束鄉村學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