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經過春秧街都會聽到「叮叮」聲和此起彼落的人聲。春秧街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從建區開始便一直是北角區最繁忙的街道。直至今天,每當經過春秧街,你也可以看到那裏人頭湧湧,不算寬闊的街道上擠滿大大小小的攤檔。乾貨攤檔被稱為「陰街」,而濕貨攤檔則被稱為「陽街」。無論是食材,衣服或者是雜貨均可以在春秧街找到。
聽見「春秧街」這個名字,你可能會立刻聯想到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但其實這個名字的由來並沒那麼複雜的意思,春秧街其實是以一位商人——郭春秧而命名。郭春秧祖籍福建,是一名印尼華僑。他自小跟隨叔父學習製糖,亦因而闖出一番名堂。1921年,郭春秧成功投得北角的一幅土地。後來政府在1930年講其中一條街命名為「春秧街」以表揚他的貢獻。
二戰後,大批的新移民從上海遷至香港。這群新移民本聚居於馬寶道、渣華街和春秧街一帶。後來因為印尼排華,有不少的福建人亦移民香港,聚居在春秧街。因此,春秧街又有「小福建」和「小上海」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