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皇街——「拆」與「建」的命運】

上篇提及位於荷李活道的舊式T型街牌,今次帶大家尋找另一塊舊街牌的蹤影。位於一條擁有百年歷史的山坡路上,細心留意就會發現一塊佈滿銹跡的街牌,寫著城皇街。

根據施其樂牧師(香港及澳門史學家)的研究,香港開埠初期,在維多利亞城中環區91號段的附近有一座城隍廟。1875年之後,廟宇曾短暫用作精神科庇護中心。後來廟宇被清拆,相鄰的房屋亦被拆毁,僅餘下城皇街的名字。而附近社區則有一個要有趣味的名字——「卅間」。相傳是因為曾有地主在該處興建多達30間房屋而得其名。城皇街的附近居住着很多基層人士,在當時不難發現「咕喱館」(苦力的居住地)的蹤跡。

大約十年前開始,市區重建局逐漸收購「卅間」的唐樓,並把社區劃為H19重建區,計劃興建大型住宅區。雖然重建計劃並未落實進行,但「卅間」的未來也不知何去何從。其實不止「卅間」,面對社會急速發展,舊區終被社會淘汰。不同的重建計劃都在計劃中,我們又如何可以同時保留這些社區舊貌,以致舊區歷史不會被消失。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