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幽探秘:碩果僅存的城中村——茶果嶺村】

茶果嶺村位於油塘與藍田之間,偷安於煩囂城市中的一隅,是香港九龍為數不多的一個村落群。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擬清拆茶果嶺村重建作市區發展。雖然茶果嶺村繁榮的光景不再,但其擁有過百年的歷史,見證著香港早期的採石業的發展,至今仍有多個歷史建築、非物質文化傳統遺留至今。面對市區發展,茶果嶺村這條碩果僅存的村落是否終需被淘汰?

茶果嶺,古稱「觀塘寨」,明朝末年期間,鄭成功曾經的部將鄭連昌曾來到這一帶屯兵盤踞。後來香港開埠,從1922年的軍部地圖得知,茶果嶺當時被稱作Rocky Hill(石丘);而「茶果嶺」這名字的由來,大概有兩種說法。其一個說法,就是以其山形而名。流傳於六十年代,人們從觀塘仔灣看過去,山的形狀像極茶果;而第二個說法,則是因定居於此地的客家人常常種茶果樹(血桐)及製作茶果,因而叫作茶果嶺。

說到茶果嶺村落的形成,可追溯至約一百年前。自開埠以後,香港開始了大大小小的基建工程,加上港英政府計劃在香港島建造「維多利亞城」,需要大量石材作建築材料,因而令打石業逐漸興旺。茶果嶺後山一帶盛產花崗石,當時吸引不少客家石匠從惠州來此定居,開創採石、打石生意。香港的終審法院及舊中國銀行大廈也是從茶果嶺取石而建。逐漸地,茶果嶺有不少人聚居,而定居在此的,主要為鄧、羅、曾、黃、邱五大氏族。

後來1947年,蜆殼茶果嶺油庫於茶果嶺設立,吸引更多外人遷入及工作。另外,當時適逢有逃難潮,不少內地人南移至香港,茶果嶺的寮屋因租金便宜,亦吸引不少人居住在此。茶果嶺村落逐漸形成,不少入於村內建立工廠,村內一片繁盛光景,根據1955年人口統計,居民數字曾達六千五百人,出產瓷泥和麻石的工人人數佔近一半。後來水泥慢慢取代石材,打石業日漸式微,居民開始遷出尋找就業機會。1911年,油庫亦從茶果嶺村遷往青衣的新油庫,原址的油庫遺址改建成大型私人屋苑麗港城和滙景花園,茶果嶺開始走向沒落。

直至現在,雖然光景不在 ,茶果嶺村不少鐵皮屋早已人去樓空,但村內仍有不少建築印證著昔日的輝煌及村內文化習俗。接下來,尋蹤覓蹟帶大家走進茶果嶺村,在清拆重建以前,一同追溯過去。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