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為大家介紹到饒宗頤文化館的發展歷史最初分別為深水埗關廠、華工屯舍及檢疫站。其後,此紅磚建築群更多番改用作不同的用途。現在繼續為大家介紹饒宗頤文化館在化身為檢疫站後的歷史故事。

荔枝角監獄
香港首座監獄——域多利監獄於1841年建成,惟後來罪犯數量增多,監獄囚倉過於擠逼,為解決域多利監獄不敷應用的問題,政府便於1921年,將荔枝角檢疫站改成男性罪犯的監獄,將域多利監獄一部分的監犯轉移至該處收容。於1931年,荔枝角監獄加建了女性罪犯的囚倉(現荔枝角收押所位置)。後來荔枝角監獄的女性囚犯不斷增多,需更多空間收納女性囚犯,因此男性囚犯被轉移至赤柱,兩個囚倉均成為荔枝角女子監獄。1937年赤柱監獄落成後,荔枝角監獄的女犯全遷至該處。與此同時,香港傳染病再次肆虐,政府便於1938年,將部份前男子監獄改作荔枝角 (霍亂) 醫院及荔枝角 (臨時) 醫院,其後曾用作醫治麻風病患者的醫院。1946年荔枝角監獄曾被用作軍事訓練中心。1947年,赤柱監獄女子囚倉過份擠逼,醫院以外部分重開,重新收納女罪犯至1969年。

荔枝角醫院
荔枝角監獄改成荔枝角 (霍亂) 醫院及荔枝角 (臨時) 醫院後,於1947年曾接收摩星嶺之肺結核療養院的肺結核病人,翌改名為荔枝角醫院。1950年代起,香港先後爆發天花、白喉及霍亂等傳染病,荔枝角醫院便用作治療及隔離傳染病患者的醫院。後來1975年,瑪嘉烈醫院建成後,於荔枝角醫院的傳染病患者便被送至該醫院進行治療,同時屯門青山醫院的病人數量過多,荔枝角醫院便開始改作療養院之用,接收精神病病人及喜靈洲的痲瘋患者,提供護理及住宿服務。於1981年,葵涌醫院正式啟用,有荔枝角醫院的精神病患者後轉至該醫院。

護理院「荔康居」
直至2000年,政府將荔枝角醫院改為護理院,主要照顧已康復或病況穩定的精神病患者,直至2004年關閉後一直空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