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築:饒宗頤文化館的建築特色】

饒宗頤文化館主要留有荔枝角醫院的外觀,除了受損嚴重的部分在活化保育過程中被更換外,原有的紅磚、瓦頂等建築部分都得以保留,讓大家可以欣賞到此紅磚牆建築群的原貌。

饒宗頤文化館風格為中西合壁,依山而建,主要分為三區:上、中、下區。下區於1910年建成,屬最早落成的建築,中及上區建築群則於1930 年代落成。三區的樓房的建築和結構相同,為長方型樓房,主要並排而建。既為醫院用處,建築設計多以簡約實用為主,省略了大部分的裝飾。樓房的牆身為英式紅磗建築風格。屋頂為由木製或鐵製桁架支撐的雙層中式金字瓦頂,並架上木椽,瓦頂下更裝有簷板(木板)用作擋水。而山牆則是以富有中國建築風格的踏步式設計,用以花崗岩角石築成,因應香港長年多雨的氣候而建造,以處理排水的問題。

下區的建築樓房保留有半圓窗戶及煙囪。木門木窗頂上紅磚砌成拱形,其位置都以助通風為主。樓房內設有一個火爐,裝置的概念由西方引入,在荔枝角檢疫站改成監獄後計劃興建。中區置有觀音像及土地神像。

饒宗頤文化館三區建築群的紅磚牆砌法其實不盡一樣。下區建築群的紅磚牆主要是傳統英式砌法,以長磚及短磚層層相間砌成,牆壁會較為穩固,加強結構。而牆壁亦為中式夾牆,共兩層,有助防潮及隔溫。另外,紅磚牆邊更被磨成平滑,以方便病床進出。而中區建築群的牆身只有一層,因應當時為盡快完成工程供以服務。中、上區建築群的牆身原本亦是紅磚表面,後來被鋪上水泥,並髹上白色油漆。

另外,大家有留意到的話,或會發現一些牆上裝有些牌子,刻有裝置年份日子,它們其實是裂紋探測器,用來檢察建築的結構。下區其中一些裂紋探測器於1970年被裝上,部分裂紋探測器已裂開,顯示建築物的結構曾出現轉變,幸建築至今經多年的保養加固後依然完整。

文化館內還有兩座焚化爐,建於1930年代,應是分別用作焚燒醫療廢物及普通廢物之用。

清代九龍海關深水埗關廠界石 (圖片來源:www.jtia.hk/)
在保育館內的關廠界石的複製品

留言 COMMEN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